登录 | 注册账号

白凡

发布时间:2019-06-18      点击量:725

        白凡,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BIOPIC)、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承担多项自然科学基金委、北京市科委科研项目。承担国家863计划“单细胞测序技术在常见高发肿瘤复发转移及耐药监测中的应用研究”,担任国家精准医疗计划“单细胞组学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课题组长。白凡课题组致力于将先进的单细胞测序技术应用于重大医学疾病的研究。2013年,在癌症病人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TCs)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在世界范围第一个报道单个循环肿瘤细胞的全基因组测序结果(PNAS,2013),获得广泛关注,特别在Nature Methods 2013年度特别报道中(Singled out for sequencing)中得到重点引用。2017年进一步对来自结直肠癌、乳腺癌、胃癌、前列腺癌多个癌种的病人CTCs进行单细胞测序分析,揭示了不同癌种的CTCs的特征与差异,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临床应用价值(Genome Research,2017)。同时,运用单细胞测序技术,白凡的研究小组还参与了男性生殖细胞基因图谱分析(Science,2012)。近期,通过使用微量细胞测序技术,深入研究了肝癌的各种肝内转移病灶,揭示出肝癌转移广泛的异质性(Gastroenterology,2016);深入研究了多发性尿路上皮癌的致癌机制和多病灶间的克隆演化关系(European Urology,2017);深入研究了食管癌癌前病变阶段的基因组变异,揭示了造成食管癌发生、发展及转移的关键遗传事件(Nature Communications,2017)。白凡研究员已在Science,Nature,PNAS等杂志发表SCI收录论文50余篇,被引用2200余次。


单细胞组学在癌症研究中的应用

        细胞是生物活动的基本功能单位,也是生命科学的核心对象。单个细胞作为生命活动的独立单元,即使是同一组织、同一类型的细胞,相互之间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近些年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研究者发现在越来越多的生命活动中细胞之间的行为存在差异。特别在一些关键的生命过程中,如胚胎的发育、细胞的分化以及癌症等疾病的产生和发展中,单个细胞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和行为,以及各种细胞之间所产生的差异性,对于整个系统的发展往往起到关键的作用。在肿瘤组织中,肿瘤干细胞(CSC)和其他后期产生的肿瘤细胞之间存在本质区别。肿瘤微环境中高度异质性的细胞对癌组织的表型有高度的塑造作用。而导致癌症扩散的转移细胞,包括在血液中的循环肿瘤细胞(CTC),又与其他肿瘤细胞存在共同点和差异。这其中的各个细胞的DNA、RNA、表观修饰和蛋白表达之间也会有显著差异。这些单细胞之间的差异性具有重要的意义,与疾病的产生、发展、转归以及病理状态有密切的联系。